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报价 汽车报价
苏州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_苏州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是多少
ysladmin 2024-07-04 人已围观
简介苏州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_苏州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是多少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苏州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苏州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1.杭州新能源车补贴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苏州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苏州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1.杭州新能源车补贴
杭州新能源车补贴
1、购买30万以上的新源车给予1万元补贴
2、购买20-30万的新能源车给予6千元补贴
3、购买20万以下的新能源车给予2千元补贴
申请条件:未被列入严重失信人员名单的个人在杭州行政区内
杭州新能源购车补贴政策:
在202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未被列入严重失信人员名单的个人在杭州行政区内购买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将给予购车财政补贴。申请补贴的时间则为2022年7月到2023年1月。
补贴范围:购车发票金额为3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给予1万元补贴;购车发票金额为20万到30万的新能源车,给予6千元补贴;购车发票金额为20万以下的新能源车,给予2千元补贴。
1、上城区购车补贴活动
自2022年7月1起,上城区启动新一轮购车补贴活动,将追加2000个名额,活动时间为2022年7月1日至9月30日。此次共分两期投放2000个补贴名额,在7月1日起投放1000个名额,在8月1日起投放1090个名额,采取先到先得原则,发完即止。
参与条件:消费者需在上城区所指定的从事家用汽车销售活动的企业,购买7座以下(含7座)乘用车辆(含新能源汽车)。不限上牌地区。
补贴范围:购车金额在15万元及以上车辆,每辆补贴8000元,由政府与企业按照5:3比例承担。
而购买新能源汽车可就高选择参加杭州市新能源汽车政策(省、市、区汽车类消费补贴政策互相不叠加,已申报或已享受其它购车补贴的车辆,不再重复申报)。
2、余杭区燃油汽车购车补贴
活动时间为2022年8月1日至8月31日,面向在余杭区登记注册、纳入余杭区社零统计的汽车经销企业。在活动期间,购买全新7座以下(含7座)燃油乘用车,且车辆使用性质为“非营运”的,按照政府补贴与商家优惠相结合方式,其中政府补贴部分按车辆购置价格(不包括相关税费)分档发放,每辆最高可补贴1万元,具体补贴金额可到相关店面咨询。该活动仅限申领一次。
法律依据:
《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2019年苏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实施细则的通知》附件:苏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实施细则
除新能源公交车、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标准如下:
(1)2019 年 1 月 1 日~3 月 25 日,购置的车辆符合 2018年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指标要求并办齐相关手续的,按照附件 1对应标准的 0.8 倍补贴。
(2)2019 年 3 月 26 日~6 月 25 日,购置上牌的车辆符合2018 年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指标要求但不符合 2019 年国家技术指标要求的,按照附件 1 对应标准的 0.1 倍补贴;购置上牌的车辆符合 2019 年国家技术指标要求的按照附件 1 对应标准的 0.6倍补贴。
(3)2019 年 6 月 25 日后购置上牌的车辆,市财政不再给予补贴。
据悉: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四部委近日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通知规定: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比2016年降低20%,补贴最高上限由2016年的5.5万元下调至4.4万元。地方政府各级补贴总和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的50%,而此前中央与地方财政补贴配比大部分为1:1,各大标题党媒体纷纷标题为“新能源车补贴额度今年减20% 至2020将个人补贴完全取消”等,今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板块也走势疲弱,跟随大盘纷纷回调,怎么看待这一政策的出台和对后期板块的影响?其实这个坡度也就是市场此前传闻的版本,并无二致,我在之前的政策面把脉:锂电新思考一文有过解析,本文主要就相关政策影响和当前市场情绪背后作一解读。
2020将个人补贴完全取消:补贴退坡政策
这里的年度20%退坡是早已预料的,中规中矩,最具杀伤力的一条是同时规定地方补贴不得超过中央的50%,这样一来,实际能拿到的补贴下降幅度就远远不止20%了,举个例子:在北京去年续驶里程250公里以上的电动车,国家补5.5万,北京市再补5.5万。今年,“国补”降20%到4.4万,那么“地补”最多只有2.2万,相当于少补4.4万,下降幅度40%!对购车积极性影响不小。
此外,1月23日工信部发布国补新规后第一批补贴目录——2017《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车型目录》(第一批)。去年5批目录正式作废。本批目录共包括185款新能源车型,其中客车74款,乘用车73款,专用车38款。分企业来看,北汽(29款,占比15.6%)、金龙(21款,占比11.3%)、比亚迪(19款,占比10.2%)、东风(17款,占比9.1%)、宇通(17款,占比9.1%)。很多去年能卖的车型因为不在第一批目录里面,不享受补贴,暂时没法卖,只能等后续批次,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2020将个人补贴完全取消:骗补惩处情况
2月4日,工信部网站公布了7家涉及“骗补”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分别是金华青年汽车、上汽唐山客车、重庆力帆乘用车、郑州日产汽车、上海申沃客车、南京特种汽车制配厂、重庆恒通客车。并对7家企业下发了行政处罚决定书。
这7家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诸如实际安装电池容量小于公告容量、未安装电池和电机控制器、未安装电池、电池安装不足、未安装电机控制器、电池电芯数量小于公告数量、驱动电机生产企业与《产品公告》不一致等等,可见监管层对新能源汽车的监管已经从大水漫灌进阶到精准打击,更加注重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上去年9月财政部首次公布吉姆西、苏州金龙、五洲龙、奇瑞万达、少林客车5家企业详细骗补行为,并给予吉姆西“取消整车生产资质”的处罚,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对11家骗补车企给予了行政处罚,1家直接取消资质,处罚力度较重。
在惩处的同时,发改委1月份也批复了两个新能源纯电动车项目,分别是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海源机械有参股)和国能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建设项目,两项目总投资达61.52亿元人民币,健康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针不变,恩威并施。
2017年开局之初,新能源汽车就面临补贴退坡、目录重审、骗补惩处等一系列凛冽寒风,这都是前两年企业不注重内修留下的历史欠账,其间经验教训值得企业和监管层好好反思。
2020将个人补贴完全取消:市场观察
1.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一方面补贴下降带来的是成本上升,车企要考虑是否转嫁给消费者;一方面没有入围第一批目录的车型不敢卖,在等待后期目录。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售冷淡,季节性周期和观望情绪是最主要因素。《法制晚报》记者报道称,北京新能源车的销售几乎停滞,对于部分指标即将到期,急于买车的消费者,也只能和经销商签订预售合同,要等最终售价公布后才能拿到车,一些消费者甚至要面临弃号的风险。
对于价格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现阶段大部分企业愿意贴这个钱。原因很简单,消费者不一定能接受车价上涨,毕竟这么多年,新车都是越卖越便宜,并没有越变越贵的例子。”但不排除个别车型轻微涨价的现象,新能源汽车未来应对补贴退坡之路唯有依靠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尤其是电池成本)。
一季度本身是新能源汽车销售淡季,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不排除一季度产销量同比止步不前,但一个季度的时间放在整个产业跨度看,并不致命。
2.成长股被抛弃的时代
哪怕是熊市,成长股因为PEG支撑估值一直不便宜,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在缺乏新的刺激因素情况下,各个板块的成长性个股都不受待见,被主流资金所抛弃,阴跌不止,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也不例外,相反是周期性的黄金,有色,水泥,化工,钢铁,煤炭,稀土等轮番表演。
归属成长股的新能源汽车被暂时冷落数月也很合理,任何股价的运行都是涨跌周期交替反复,走走停停,有的在出现一个大波浪之后归于平静,甚至数年都翻不了身,有的则始终保持螺旋上升,回头看所走过的那些调整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不足挂齿。当下的成长股估值并不贵,只要找准那些成长性相对确定的个股,继续的调整或者下跌我们应该感到的不是恐慌,而是“终于等到这样的机会”这种感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茅台也不是一年涨几百倍的。
3.行业长远看法
王传福认为,退坡以后,从政策导向型转为市场导向型,企业要研究市场需求,要挖掘潜力,推动产品创新。的确,在补贴高的时候大家都想着赚补贴钱,一个塑料壳加四个轮子,再装块电池就可以骗补贴,来钱太容易,忽略了自我研发能力的提升,补贴下降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促进企业由此注重内功的修炼,唯有市场形成真正的市场化竞争,才能健康发展,价格也才能下降。有位粉丝形容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扶上马,送一程,然后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不是没道理。
当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00万辆,未来指望每年翻翻不现实,稳一点,慢一点,伴随着一批伟大的企业成长起来。行业集中度提升、规模化趋势日益凸显,行业龙头市场份额提升,良币驱逐劣币,这是我们期望能见到的效果。
说到底,2020年完全不补贴只是一个新闻标题,背后并非这么简单粗暴的逻辑,立足当下,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个股都不宜过高期望,而应该择机播种布局,等待未来的收获,股价涨跌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强扭的瓜不甜,顺应趋势定对策。
更多补贴政策消息:
2020年取消补贴是真是假 到底怎么回事
2021年将完全取消电动汽车补贴
好了,今天关于“苏州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苏州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