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相关资讯 相关资讯

仰融案结果_仰融事件

tamoadmin 2024-08-05 人已围观

简介1.关于驻京办主任2.2020鼠年的十大商业败局3.跨国企业败退中国:世界的为什么不是中国的麻烦告诉我4.汽车人华晨破产重整,还得再飞一会儿2004年12月15日,由华晨中华汽车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的“尊驰”系列轿车在北京、广州、沈阳、杭州、成都、兰州全国六城市同步震撼上市。新上市“尊驰”系列轿车包括2.0L手动、2.0L自动、2.4L手动、2.4L手/自动,价格区间为13.98~ 20.98 万元。

1.关于驻京办主任

2.2020鼠年的十大商业败局

3.跨国企业败退中国:世界的为什么不是中国的麻烦告诉我

4.汽车人华晨破产重整,还得再飞一会儿

仰融案结果_仰融事件

2004年12月15日,由华晨中华汽车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的“尊驰”系列轿车在北京、广州、沈阳、杭州、成

都、兰州全国六城市同步震撼上市。新上市“尊驰”系列轿车包括2.0L手动、2.0L自动、2.4L手动、2.4L手/自动,价格区间为13.98~ 20.98 万元。

来自各国各地的近400家媒体的记者和500多名嘉宾共同见证了“尊驰”的首次亮相,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广州的上市现场为“尊驰”剪彩,并祝愿中国汽车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谍照 华晨新车尊驰路试 售价15-20万。

华晨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郑豫女士介绍,“尊驰”是华晨中华汽车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重要产品,外形改造是出自于意大利PINFARINA(宾尼法利纳)设计公司的手笔,该公司的作品享誉国际车坛,不乏法拉利F50等令人赞叹的精品。“尊驰”可以说具有不少国际著名车型的血统,是一款能令人欲罢不能的产品。

说到02年华晨推出的第一代中华轿车,我们用“急于求成”来形容并不为过。因为在上市前一些细节问题还没处理稳妥,就匆匆出世了,于是在后来的销售中引来消费者种种不满,在消费者心中打下了一个质量不及格的深深烙印。虽然华晨通过03款的中华晨风和04款新中华尽力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但至今还令有些消费者心存疑虑。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负面影响以及当年的“仰融”,才使得华晨及中华轿车备受国人关注。

第一代中华轿车

编辑点评:虽然第一代中华轿车对于华晨来说,是一个“失败”的车型,但谈到整车造型设计,华晨中华无疑是底气十足。由意大利设计师乔治亚罗执笔的中华外形很大气,面子实足,迎合了很多消费者“贪大”的心理。也正是鉴于第一代中华轿车外观取得成功,03款的中华晨风和04款的新中华与老款中华相比,外形变化并不大,基本上都属于细微之处的改进。

中华晨风(03款)

随着03款的中华轿车推出,02款的第一代中华轿车便宣告停产了。03款的中华晨风除了在装配质量方面相对第一代中华轿车有了明显地提高外,还进行了不少技术革新。

首先在动力方面,中华晨风用的是仿三菱技术的4g64发动机并匹配三菱4前进档手动/手自一体变速箱。虽然这套三菱控制系统技术并不算先进,但动力性能比较稳定,且维修成本低。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经济性了。厂家给出的油耗数据是百公里不到8l。就拿2.4升的中华轿车为例,即使我们做最坏的打算,城市工况,包括正常堵车,拉载着1.8吨的中华轿车,跑个11个油左右,对于2.4升的排量来说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仿三菱技术的4g64发动机

其次在底盘方面,由于用保时捷全新匹配底盘系统,并优化前后悬架和转向系统。和第一代中华相比,大大改善高速和坏路面、冰雪路面的操纵稳定性。

关于驻京办主任

缘起:说:表达、解释、言论、批评、介绍……

说:说法、说明、说理、说服、解说……

《郎咸平说》就是以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见解与看法……

《郎咸平说》是一档泛财经栏目,定位以百姓经济为基础,深切观照大经济生态下的寻常生活。通过具有不同观点的嘉宾、观众思想碰撞、语言交锋,以郎教授的独特思考精彩点评,犀利解析与财经相关的权威信息,透过不同现象与,深入浅出,抽丝剥茧,内容渗透财经,教育,法律等诸多泛财经领域。

2020鼠年的十大商业败局

不知你是否从网上看到过王晓峰写的一段话,让读者不要刻意去实中的人物。呵呵!我自己看完的三部后我觉得前两部里人物和基本都对号,但其中不乏杜撰,必尽他还是一本,有些事包括一些建筑等等都存在,但有些就是他自己把其它地方的一些事情整合过来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跨国企业败退中国:世界的为什么不是中国的麻烦告诉我

敬畏底线、尊重常识,方能基业长久

庚子鼠年收尾,辛丑牛年将至,过去一年的商海沉浮中,有哪些教训值得铭记?我们挑选了十大败局,以飨读者。“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商场亦然,这十大商业败局再次提醒我们,敬畏底线、尊重常识,方能基业长久。

10

学霸君:独角兽猝死寒风中

2020年12月,学霸君破产倒闭的消息冲上热搜。此前,被称为“独角兽”、“胡润瞪羚”的学霸君,是许多TMT创业者心中的奇迹。

学霸君,以拍照搜题产品起家,一度与猿题库、作业帮齐名。以学习型工具积累了原始流量后,学霸君开始 探索 更多教育形态。2016年后,只有1对1、小班课和拍照搜题被保留下来。2018年学霸君对外称,1对1单月营收破亿,续报率高达87%,预计年底可达到10亿营收。

学霸君突然宣布破产后,大批家长及员工开始讨要被拖欠的学费和工资。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了教育。据学霸君大股东、创始人兼CEO张凯磊公开的数据,有5万名学生、3000名员工、1000名老师和100多名代理商受到波及。

学霸君倒下的背后,是K12在线1对1赛道的缩影。张凯磊在公开信中说,过去三年,学霸君没有融过一笔大钱,最少五次游走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这是大部分在线1对1公司的困局。为了挽回颓势,张凯磊也曾尝试出售小班课救1对1,后因负面新闻未能完成交易。

但即便出售成功或拿到融资,获得腾挪机会,也不过是让学霸君撑久一些,事情并未发生本质变化——获客成本水涨船高,低毛利状况难以改变,自主造血几是奢望。目前,互联网风投的泡沫正在消散,商业模型无法跑通的公司越发难以得到投资人的青睐,资金链断裂几是必然。

暴雷后,学霸君高管在积极善后,联系其他教育机构接手员工,为其他教育机构对接学霸君的学生,并出售拍照搜题业务,以填补课时费和工资的缺口。2021年1月底,有消息称深圳平行线在线教育公司正在洽谈收购优学小班。

学霸君的故事为中小在线教育机构敲响了警钟。既然获得外部融资的难度越来越大,也无力与头部公司掰手腕、比投放,那就必须沉下心来,打磨产品特色,精细化运营,才能避免在下一个冬天死去。

9

遭阿里边缘化,虾米音乐关闭

2021年1月5日,虾米音乐宣布一个月后关闭服务。2月5日,虾米音乐彻底停止服务,虾米的 历史 停在了庚子鼠年。

虾米音乐成立于2007年10月,创始人王皓是大学乐队的吉他手,另一位创始人朱七是民谣音乐人。2008年-2010年,虾米音乐完成了3轮融资,投资方为深创投大集团。2013年,虾米被阿里巴巴并购。

被巨头加持的虾米一度高光,平台注册用户曾超2000万。多位接受《 财经 》访的业内人士认为,虾米之所以特殊,只因它是“一款音乐人做出的产品”。

虾米音乐对于音乐人最独特的价值有两点:一是拥有全网最全的曲库;二是会帮助独立唱片公司发现风格类似的艺人。

但对于非专业音乐爱好者来说,虾米价值有限。资本追求收益,用户则跟着版权走。虾米的用户自行上传模式,导致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盗版歌曲。

2015年,国家版权局开始规范音乐版权,打击盗版。虾米音乐的其他竞品,在这一年大量购入版权,而阿里高层始终未将版权至于重要战略地位,最终导致虾米错失机会。

截至2020年6月,酷狗音乐月活跃用户2.81亿,QQ音乐2.68亿,酷我音乐1.64亿,网易云音乐1.38亿,咪咕音乐与虾米音乐均约4000万。

虾米音乐不断被阿里边缘化,缺版权,用户流失,数据表现欠佳。

虾米一高管告诉《 财经 》,虾米关停是正常的业务调整,接下来会在更多音乐商业场景服务上进行 探索 ,推出“音螺”平台,帮助音乐人和厂牌拓展更多音乐使用渠道。

虾米的败因是版权,它的初心却是帮助音乐人赚到钱,这个略显讽刺的反差提醒我们,创造版权的音乐人和销售版权的音乐平台是两个利益主体,平台繁荣不代表音乐人的日子变好,但后者才是所有的繁荣源泉。

8

实控人挪用舍得酒业巨额资金,地方发难

川酒“六朵金花”之一的舍得酒业(600702.SH),在白酒板块一路高歌的2020年,忽然被ST,是该行业最大的“雷”。

但观看该公司财报,各种数据却非常 健康 。2018年、2019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2.1亿和26.5亿,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0亿和5.1亿。即便在疫情下,2020年前三季营收17.6亿元,扣非净利润2.9亿元,业绩不俗。

其被ST的性质,非常特殊。既非连续亏损,也非资不抵债,而是被原实控人挪用资金——天洋集团及其关联方在两年内合计挪用资金超40亿元。截至东窗事发,尚有4.8亿元未予归还。

即便被挪用巨款,截至2020年6月30日,ST舍得账上尚有货币资金11.6亿元,并未伤筋动骨。

持有舍得酒业29.91%股份的四川沱牌舍得集团,原由天洋集团控股70%,射洪地方占股30%。天洋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地方开始发难。2020年秋,大批舍得酒业高管被公安部门控制,罪名是“涉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天洋集团控制人周政能否脱责,尚在两说。

2020年底,在地方操盘下,天洋集团所持沱牌集团的70%股份,被公开拍卖,最后花落豫园股份(600655.SH),对价为45.3亿元。相比天洋在2016年所花费的38.22亿元,增值幅度不大。

从此,郭广昌成为ST舍得实控人。

彼时,为筹集并购资金,天洋集团23亿元,通过麾下公司发债15亿元。不料想,环京地产在遭遇限购等政策打击后一片哀嚎。在廊坊燕郊地产投入巨资的天洋,也深陷泥沼。最后,拆东墙补西墙的天洋,将黑手伸向了舍得酒业。

实控人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曾是一些国有控股公司的通病。ST舍得的暴雷,证明民营资本控股也难免此类弊病。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资本市场监管,仍然任重道远。

公允评价,天洋操盘舍得酒业这几年,该公司无论品牌、市场,还是具体业绩,都深受业界好评。郭广昌接手后,ST舍得更是股价狂飙,显示了资本市场看多其未来。

7

国有煤炭巨头永煤控股多只信用债违约

2020年11月中下旬,永煤控股未能按期兑付多只信用债,陷入持续违约。永煤控股被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谴责,并被暂停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1年;曾参与“永煤债”承销的三家主承销商受到处分,中诚信国际等6家机构被警告。

永煤控股是河南省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中国500强。河南省国资委独资公司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控股永煤96.01%,兴业国际信托持有其余股权。

2018年末、2019年末,永煤控股总资产1623.4亿元、1642.7亿元;总负债1255.9亿元、1260.1亿元。同期营业收入为489.9亿元、470.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1.4亿元、-13.2亿元。

永煤控股大而不强,除了企业自身经营水平不高外,煤炭是永煤控股的核心业务,毛利润的主要贡献者,企业效益过于依赖煤炭行情。永煤控股的非煤业务盈利能力差,其中化工业务近年来毛利率从18.1%降至2.1%,拖累了公司的整体业绩。

更严重的是,永煤控股被大股东的内部关联单位巨额占用资金。2019年末,关联方占款高达104.46亿元!

永煤违约,严重打击了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信心,相关行业、相关省份的部分信用债一度暴跌,还使得多只债券取消发行。业内预计,该在未来数年,会让部分省份和部分国企的融资环境蒙上阴影,增加债券发行难度。

6

蛋壳公寓,蛋壳碎了一地

2020年冬,蛋壳公寓(NYSE:DNK)资金链断裂,引发多米诺效应。寒风凛冽中,收不到租金的大批房东要求与蛋壳解约,并引发多起房东、租客暴力冲突。目前,蛋壳房源全部下架,经营中断。

蛋壳公寓2015年1月成立于北京,2020年1月17日登陆纽交所,前三大股东分别为老虎基金、愉悦资本,以及创始人高靖。

蛋壳公寓的业务模式为“二房东”式的住房租赁,公司主要营收来源为租金, 2019年总营收为71.3亿元,归母净利润-34.4亿元,总债务86.3亿元。

2020年6月,高靖忽然被有关机构带走调查,联合创始人崔岩代理CEO。此前,蛋壳现金流危机已经出现苗头。先是普遍拖欠供应商货款,导致被欠款的保洁、维修等服务商无法开支,蛋壳服务质量下降,租客投诉迅速增加。到了2020年冬,收不到租金的房东们和租客暴力冲突不断。

蛋壳爆雷最主要的原因是盲目扩张。2017-2019年,蛋壳在营房间数上增长近30倍;在扩张方向上,蛋壳也存在战略性失误。2019年,蛋壳扩张重点区域是坪效较低的二线城市。

蛋壳为新增房源付出巨大前期投入。据蛋壳的招股书,平均每套新增房源的成本,需要12-20个月后才能收回。2017-2019年,蛋壳每年亏损额从2.7亿余元迅速增至34亿余元。

突然爆发的疫情,也沉重打击了租赁市场,催化了蛋壳爆雷。因为对未来房租上涨持乐观态度,蛋壳在与房东们签约时,普遍签了4-6年长约,且为争夺市场,提供了较高报价。但疫情下,全国租房市场价格普降,蛋壳的客单价下滑,入住率也承压,无法保证可持续的现金流。

蛋壳爆雷后,在协调推动下,蛋壳房源的业主、租客陆续与蛋壳解约,“租金贷”提供方微众银行放弃了对租客个人的债权,而转为对蛋壳的应收款。但是,供应商被拖欠的货款、员工未发的薪水,以及长付租客预支的租金,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5

环京地产巨头华夏幸福债务逾期52.55亿

2021年2月1日晚,华夏幸福(600340.SH)发布公告,承认债务逾期52.55亿元。截至2021年1月31日,公司可动用货币资金为8亿元,无法偿付金融机构到期债务。

华夏幸福由王文学创立于1998年,公司主营为产业新城和商业办公运营,环京区域是其大本营。

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建设用与地方合作的模式,主导、企业运营、利益共享。2018年以来,华夏幸福已完成围绕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等全国15个核心都市圈的布局。

规模大扩张,并不意味着企业基本面向好。在2018年7月和2019年2月,中国平安曾两度注资华夏幸福,总计投入179亿元,从而以25%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二大股东,但相比华夏幸福超过2000亿(截至2020年中)的有息负债,平安的注资仍难挽狂澜。

在债委会会议上,王文学将此次债务危机大体归因为三点:一是疫情原因。2019年9月,华夏幸福116亿元重仓武汉,疫情突发导致经营近乎中断;二是错误判断环京形势,投资过于集中。2017年,环北京地区的廊坊、张家口、保定等地出台“限购令”,环京楼市遭遇重创,尽管2017年华夏幸福的销售额增加了25%,但其经营性现金流却由正转负,为-162.28亿元,降幅高达309.04%;三是前期扩张激进,管理不够精细,2019和2020年,华夏幸福每年拿地规模均在300亿元以上。

除此,产业新城的业务模式,也间接导致了这家公司的现金流紧张。其产业新城项目多与地方合作,项目帐期一般为3-5年,回款周期比普通商业地产开发至少多出两年。

华夏幸福正向河北省委省、廊坊市委市寻求支持。廊坊表示,会提供政策支持,紧急调拨财政资金,加快一部分应付款的偿付,并且全力帮助企业加快销售回款。

4

“豪宅先生”泰禾集团中票违约,且成行业“亏损王”

2020年7月6日,泰禾集团(000732.SZ)中期票据违约,资金链断裂。创始人黄其森决定放弃第一大股东之位,引入投资人。但除了万科集团以苛刻条件支持了24亿元外,泰禾集团没有找到更多加持,亦没有同债权人达成合解。

2021年1月30日,泰禾集团公告,预计2020年全年亏损41.7亿-55.2亿元,拿下当年房地产行业“亏损王”悬念不大。

泰禾集团是闽系房企的代表,始创于1996年。面向高净值购房者的“中国院子”系列产品是泰禾的标签,黄其森也因此赢得“豪宅先生”绰号。2017年,泰禾集团销售跨越千亿,2018年销售1303.4亿元,位列全国房企销量第20。

2019年,泰禾显露危机征兆——负债高企、高管流失、现金流吃紧、事故频发。一年后,泰禾资金链断裂,从巅峰跌落谷底。截至2021年2月初,泰禾市值67.7亿元,较2018年最高点下跌了近95%。

泰禾迅速跌落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2018年后中央金融监管趋严,泰禾对监管层去杠杆的决心评估不足,错判形势,在行业收缩时,仍然放大资金杠杆;

第二,公司主要布局在一线,主打产品为高端住宅,当一线城市限价、限购、限售、主推刚需时,豪宅市场就变得艰难;

第三,转型刚需步伐过慢。2019年底,泰禾甩卖一批优质刚需房,却遭遇疫情,导致无集中交付项目,加速了资金链断裂。

3

大肆“买买买”,紫光集团深陷债务危机

2020年,紫光集团深陷债务危机。截至2021年2月1日,紫光集团已到期债务累计金额人民币21.1亿元,公司全资子公司已到期美元债本息合计15.6亿美元。

紫光集团成立于1993年4月。2010年通过股改引入了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持股49%;清华控股仍是控股股东,持股51%。健坤董事长赵伟国从2010年任紫光董事长至今。

赵伟国执掌紫光集团后,发起多项收购,将业务版图定位在芯片和云网设备两大硬 科技 领域。目前紫光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旗下有多家面向芯片领域的子公司,如长江存储、紫光国微(002049.SZ)、紫光展锐、法国立联信等;其他子公司如新华三、紫光云,则面向IT设备和云服务市场。

紫光集团2020年上半年营收347.5亿元,归母净利润-33.8亿元;总资产2996.5亿元,总负债2029.4亿元。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紫光集团今天的债务危机,正是源自前期的大肆“买买买”,过度收购并过度依赖债券融资所致。另外,旗下子公司长江存储需要长期、大量烧钱。

2021年紫光债务危机是否会越滚越大,以至于陷入破产重组?业界不乏担忧。但相较于早前违约的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为自主芯片领军企业,战略重要性更高,其后续处理方案已是万众瞩目。

2

辽宁重点国企华晨集团破产重整

2020年10月23日,华晨私募债发生违约。华晨集团公告称,债务违约本息金额合计66.4亿元。11月20日,沈阳中院裁定华晨集团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华晨集团是辽宁省重点国企,大股东辽宁省国资委持股80%,二股东辽宁省 社会 保障基金理事会持股20%。

1992年,资本高手仰融创立华晨集团,同年并购老牌国企 汽车 资产赴美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赴美上市的公司。2001年,又成为第一家和跨国 汽车 巨头合资的民营企业。2002年,华晨转为全资国企。2006年至2018年,华晨一直由大连市原祁玉民掌舵。2019年3月,沈阳市原阎秉哲接任华晨董事长。

2006年之后,华晨的自主品牌建设一度领先,尊驰、骏捷等车型出现脱销。但中国 汽车 市场进入成熟阶段后,华晨自主品牌因为产品力不佳迅速掉队,被吉利、长城等民营公司和上汽、广汽等老牌国企反超。

华晨集团旗下有4家上市公司,其中华晨中国(1114.HK)拥有50%的华晨宝马股权,但2022年后将降至25%。

单看财报,得不出华晨集团高危的结论。2020年上半年,华晨集团净利润63亿元,经营现金流50亿元;2019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10亿元和240亿元。但是,这是合并子公司报表后的数据,华晨集团无法动用上市公司账上的资金,只能动用自主品牌全资子公司中华和华颂的钱,而这两家公司销量不佳,在疫情打击下已停产至今。

截至2020年6月末,华晨集团总资产1933亿元,短期债务1027亿元,而华晨集团的可动用资金仅为346亿元。

华晨集团作为控股公司,本身不从事实体业务,而是作为融资主体,为旗下各子公司融资。但是融来的钱投向何处,成效几何?在2020年11月30日的债权人大会上,被多次问及的华晨集团代表未做回应。

2021年1月12日,上交所就华晨集团的债券违约公开谴责华晨集团、其董事长阎秉哲、时任总会计师、信息披露事务负责人高新刚。

业界并不看好重整后的华晨集团。中德诺浩 汽车 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孙勇认为,由于政商环境恶化和企业失去信用,加上在宝马合资公司中变成小股东,华晨集团未来被兼并重组,是大概率。

1

瑞幸咖啡财务,引发退市+内斗

2020年4月,瑞幸咖啡(Nasdaq:LK)自曝虚构销售数据、财务22亿元。两个月后,瑞幸咖啡在美闪电退市。2020年1月31日,做空机构浑水声称,收到了一份长达89页的匿名做空报告,直指瑞幸数据。

2017年10月瑞幸咖啡开出第一家门店,2019年5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创造了中国创业公司最快上市纪录。瑞幸咖啡快速造富,又快速捅破泡沫,无疑是庚子鼠年最震惊的资本市场故事。

“瑞幸速度”的两位创始人,曾经的第一和第二大股东陆正耀与钱治亚在事发后失去了所有瑞幸股份,拥有最大投票权的股东大钲资本应是瑞幸目前的话事方。

2020年9月,中国证监会针对瑞幸的虚宣传行为,对包括两家瑞幸相关公司的45家公司分别做出上限200万元的罚款决定。2020年12月,瑞幸同意支付1.8亿美元罚金与美国证交委(SEC)达成和解。瑞幸宣布前CEO钱治亚和前COO刘剑为财务负责,但他们被开除后尚未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020年12月,瑞幸披露未经审计的前3季度财务信息,表示公司营收以双位数增长,一切走上正轨。然而,财务的震荡仍在持续。

2021年初,瑞幸上演了一场陆正耀、钱治亚要求罢免CEO郭谨一的内斗,其内耗与争夺,远比外界了解的情况复杂。已不在瑞幸担任任何职务、不拥有瑞幸股票的陆正耀,本应与瑞幸完全切割,但近期的情况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过去数月,瑞幸停止小鹿茶加盟等多元业务,聚焦咖啡主业,降低补贴,关闭数百家线下咖啡店。有瑞幸员工告诉《 财经 》,公司内部已经离职、想要离职的人非常多,而且单店销售量低于门爆发之前。

瑞幸财务性质恶劣,不仅违法且严重破坏商业道德。但从业务角度看,瑞幸主打的咖啡外送、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弥补了咖啡元老星巴克的服务空白,提升了咖啡“亲民性”,商业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通过瑞幸,我们还看到,中国消费者对财务的企业也相对宽容,他们愿意为物美价廉的咖啡买单。因此,因财务遭受重创的瑞幸,其未来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上。

后记

既然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就很难总结规律,但不总结又感觉缺点什么,那我们就冒着蛇足风险再说几句。

第一,“德先于事。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这是老一代企业家柳传志先生的箴言。 陆正耀先生与联想系亦有渊源,可惜箴言穿耳过,贪欲心中留,硬是把瑞幸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东窗事发之后也未见反省,至今仍在兴风作浪,不知他拜过的佛菩萨们作何感想。

第二,企业家要有冒险精神,但冒险不等于,十拿九稳是保守了,但至少也得十拿五稳才行。 华夏幸福、泰禾、蛋壳在自我总结时都强调外部环境因素,疫情、调控、应收账款不可控等。但同样的外部环境,为何万科龙湖没出事,为何自如相寓没出事?做商业决策不能定万事俱备,就差我临门一脚。如果得是ABCDEFG等多个前提条件成立你的宏图大略才能实现,缺了其中任何一环都会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那你的规划基本上就是扯淡。比如应收账款问题,各行各业多年来都有这问题,那它就不是变量,而是常量,你在做决策时不覆盖这个固有风险,不是又是什么?

第三,规模情结要不得,做企业的本质是给股东员工客户 社会 创造价值,空有一副大块头,内里却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一堆毛病,这样的大企业毫无意义。 蛋壳华夏泰禾华晨紫光的败局,都与盲目扩张密不可分,之所以热衷于规模扩张,源于中国几代企业家骨子里的“大就是好”、“大就不倒”的认知。

第四,产品力是一切的基础,产品力是1,营销力、资本力、商业模式力等等都是0,没有1,后面的0再多也没用。 庚子鼠年的十大败局,每一局都适用于这句话。若要举个典型,那非华晨莫属。作为一家 汽车 公司,除了车主要抠掉车标里华晨二字的“华晨宝马”,你们还看见过几辆在大街上跑的华晨 汽车 ?

第五,国企不是避风港,不会一味兜底,投资人须有充分风险意识。 华晨、紫光、永煤等大型国企纷纷债务违约是庚子鼠年标志性商业现象之一。过去,国企因有隐用背书,在融资、账期等方面都享有优势,这一年的事情提醒我们,企业信用和信用是两码事,不会给国企无限背书,在国企集中,财力有限的地区,就更是如此。投资人对此应保持足够警惕,尽量远离那些视信用为无物,视法规为儿戏的公司,比如肆意挪用旗下上市公司资金的河南能化集团、四川天洋集团及其关联公司。

汽车人华晨破产重整,还得再飞一会儿

■文/申 音,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 著有《商业的常识》 百思买撤离了,eBay退出了,DHL也撑不住了……这些全球顶尖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集体遭遇,虽有各种战略和管理上的失误,但在其他国家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为何单单在中国遇到的困难更大更特殊呢?这正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关键,再不反思,中国商业环境将会在一个没有底线的深渊里越坠越深。 中国其实是一个商业天性很强的国家,比如说一战以后,北洋军阀混战那段时间,虽然只有一个很小的空隙,商业依然能发展很快。再比如,历史上的盛世,有一个皇帝清明或者是管制比较放松时,社会就会迅速发展。但是这个历史不断地在循环,又不断地被打回原形,从来没有更进一步。也就是说,中国的商业其实没有获得连续的成长。 2008年以前,中国的发展,让整个社会的自信心都达到一个爆棚的程度,美国在金融危机,我们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仿佛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一是,中国的一批高速成长的企业,很多都出现了问题,比如说蒙牛、三鹿、双汇。这是在还债,过去的高速成长,企业做了一些超越底线的事情,公开的规则被潜规则所代替,为了速度牺牲了一些最基本的常识。 二是,中国正在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转向消费,但实际上老百姓并不愿意花钱。为什么不愿意花钱?因为没有安全感。今天中国的有钱人都在想着移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本是对国家的信心并不那么足。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我们一直在提倡创业、创新,但是一个新企业面对的工商、税务这些过程还是一样的繁琐,而什么是创新,什么样的创业有未来,并不由创业者来判定。 如今,中国又不断迎来外资巨头的中途散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答案:为什么普世商业价值在中国行不通? 本土化的是与非 那么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遭遇困境,是因为我们没有市场经济原则吗?回答这个问题前,先回答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得好?其实做产品的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相对是比较好的,有出口又有内需,比如说三星,比如说原来的诺基亚,这样的企业在中国是比较容易成功的。但是做科技、做软件的企业,比如IBM,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如印度,为什么呢?因为,服务业、软件行业,是跟知识产权这些东西相关的,中国一直是一个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好的一个国家,所以在全球通行的一些商业准则,在中国行不通。在美国也好,或者在什么地方也好,买软件是要付钱的,但在中国,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基本上国外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都很难撑下去。还有一类企业在中国做的不是那么好的是什么呢?就是做消费、零售的企业,因为第一,中国依然有很多的限制在里面,第二,商业要跟地方打交道,要跟人打交道。沃尔玛到中国这么多年了,中国作为一个生产基地,是很成功的,有1/4的产品是从中国出口的,但是沃尔玛在中国开店,很难说有多成功,家乐福的问题就更多。 一个健康的商业环境它需要有法律的制约,有契约精神、信用体系,有很多原则性的东西,在中国并不是没有,但是在这之外,更多依靠的是潜规则。要么你就去适应中国的游戏规则,像很多跨国公司,比如说跟电信相关的跨国公司都先后传出行贿丑闻,而且都是先从美国揪出来的,你看家乐福、沃尔玛三天两头就出事;要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那你就必须面临在中国的种种考验。 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都会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用“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去对抗所谓的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讲人情、讲关系。但是对企业经营来讲,你这样做了,可能短期有效果,但是从长期看,你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因此,本土化的背面就是水土不服,什么叫水土不服?就是你这个地方跟他那个地方有强烈的排斥性,所以那个人到这边来有明显的不适应,你重新适应这边回到那边又不适应了。百思买在全球是靠服务取胜的,并不是靠产品价格特别低,它只是更强调服务的价值,它把服务的价值融在里面,但在中国却完全是低价竞争,自然竞争不过国美、苏宁这样的二房东角色。 更重要的是,既然是全球化公司,它自然希望能够全球都用一套法则、一套经营原则去做事,因为通用一个标准,企业的运转效率就能得到保证。但是,如果每个国家都需要一个完全本土化的东西,不同地区之间的齿轮就很难互相咬合,另外,企业需要聘用大量的,比如后勤服务这样的人来帮助咬合。那么,真正投入到经营这块的人,投入到消费、运营、技术这块的人,相应就得减少,因为成本在那儿呢。比如,美国的财务系统跟中国就是不一样的,今天中国所有去美国上市的企业,必须做两套财务报表,一套是国内的,一套是美国的,而且审计这些东西,美国人就只认美国的那一套,不认中国这一套,单这方面的支出就是几百万元,其实这些就是成本,取决于你愿不愿意付,你愿意付就付,否则你就要衡量一下。 本土化改造也需要一个合适的程度,之前我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是,这个跨国公司在中国的CEO是老外,后来发现其实换成中国人也一样,中国人也未必能真正撬动中国商业环境的非理性的因素。后来有一种说法,跨国公司的中国区在全球市场地位太低,结果换种模式,很重视了又能怎么样?其实你做的这些改变也好,或者怎么样也好,并不一定保证你在中国这个市场能够生存下去,因为商业的竞争跟成熟的市场化环境是不一样的,这是个更加丛林更加野蛮的市场。 被钳制的海盗精神 正因为我们的商业环境太特殊了,国外好的商业模式可以进来,但中国原创的商业模式很难复制出去,因为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围绕这个特殊的商业环境去建设的。比如说百度,百度在日本就亏得一塌糊涂,日本人就是不认你,因为你是一个竞价排名,谁给钱多就往前排,这个模式违背了当地的商业原则。 为什么美国的商业模式大家都愿意去拷贝?因为美国天天都在琢磨创新的事情,它的市场经济比较成熟,传统产业里面的机会已经没有那么多了,只有去创新,去找传统与新兴产业结合的部分、传统产业边缘的地方或者是新的产业突破的机会。但是中国还有大量寻租的机会,各种产业还有空白点,企业不用那么费劲也可以把这个事做起来,甚至可以用点手段。如果美国有,大家抄点就好了呗,这也省事,反正美国聪明人已经做过了,那咱们就拿过来做改造嘛。但是,中国跟国外获得成功的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微博,你很难想象美国的Twitter像新浪微博一样,有几百人这么一个庞大的内容监管的团队,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 实际上,互联网产业正是中国经济过去十年最大的惊喜,也是最干净最生机勃勃的一个部分。仅仅依靠着本土创业者的汗水和智慧,国际风险资本的投入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哺育,就创造了一个全球第二大的市场,网络经济的规模逼近1000亿元。 与潜规则、厚黑学和传统智慧所主宰的其它产业不同,中国互联网产业里洋溢的是一种舶来的“海盗精神”:冒险进取、无拘无束、颠覆传统、破环现有的游戏规则、抢夺既得利益者……正是这种海盗精神成就了美国的微软、苹果、Amazon、Google、Facebook、Twitter,也成就了中国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盛大、携程、新浪。 但现在一只“看得见的手”正要紧紧抓住互联网的脖颈。十年前,只有一个信息产业部是真正管理互联网的,今天,却有N多个部门都有权力去干预。 我不明白,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中国互联网过去十年的成功,某种意义是一种“无主义”的成功,是“自由市场”的胜利。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却是在把一张原本平坦的互联网世界,人为地划分成一个个的“格子世界”?而且进入每一个格子,都需要一张通行证。更危险的还在于,“每一个民企被限入的领域,都是民企和全体国民被迫向特殊利益集团输送利益的管道。”(吴敬链语)只要权力配置的格局不改变,单纯的创业者要么出局,要么就得像黄光裕那样选择买通权力,为自己获得某种不对称的特权,同时向权力所有者输送利益。到那时候,中国的互联网业就会像房地产业一样开始堕落。 今天,互联网还只是刚刚度过它的幼儿期,未来的成长不可限量。但我们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其实可以折射出我们对待创新的态度。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成为一个“自主创新”的伟大国家,那么就应该真正理解“自主创新”的涵义:每个人每个机构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主体,创新的思想可以自由的交流,创新的成果可以无障碍地传播。换句话说,创新的前提恰恰是思想的真正解放。 一个好商业模式的变异 2008年以来,中国商业的健康状况是每况愈下的,好比是坐过山车,在攀上一个最高点后开始急速冲向谷底。蒙牛、三鹿的“三聚氰胺”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是却是极具代表性的。那么,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是如何演变成坏的商业模式?团购就是另外一个很典型的例子,5000多家团购网站,现在都在赔钱做生意,未来会发生什么状况,很难预料。 回过头来看,实际上,“三聚氰胺”,让整个乳品行业至少倒退五年以上。 田文华和牛根生等人是今天国内乳业主流模式的缔造者。20世纪80年代,田所在的国有企业三鹿率先砍掉了自建牧场,把奶牛养殖交给农户,通过自建奶站来控制奶源。而到了1999年,完全民营的蒙牛诞生,一起步就盘活了社会,完成了“轻资产运营”的杠杆战略。一方面,他们高价收购散养农户手中的原奶,并租赁亏损的小乳品厂进行加工生产;另一方面,又倾全力打央视广告搞营销,开发低价量多的“利乐包”常温奶,以市场销售来拉动上游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蒙牛的崛起带动了整个内蒙古乳业上游的发展。蒙牛出事前,呼市奶价全国最低,有所谓“限量收购卡”,超量部分要么不卖,要么就卖低价,有位奶农曾对媒体激动地说“要是没有蒙牛突然冒出来,就真要卖牛、杀牛了”。 而此后6年,蒙牛带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新增奶牛80多万头,奶业链条辐射约200万奶农。据说当地有民谣云:“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蒙牛最先发明了“社会合作建奶站”。企业首先从合作奶站中获取奶源,当地奶站从中收取管理费,高峰时这样的合作奶站超过3000个。牛根生深谙基层社会的运行逻辑,他曾这样解释:“每一个自然村庄里,每一个养牛的区域里总有有钱的,也总有有权的,有钱的和有权的加起来以后,完全可以做这个奶站。” 最初,这一商业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先进性,蒙牛从零起步,5年内就成为全国第二大乳业巨头,并成为全行业争相效仿的对象,如同零售业的沃尔玛,PC业的戴尔一样。伊利、三鹿等先后放弃了自建奶站的模式,光明也在上市前剥离了自建的牧场。 品牌、营销和价格战成了各家乳业上市公司竞争的关键,而上游投资却严重不足。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散养模式下的奶农,既没有多余的土地,也缺乏资金实力去扩大再生产,更无钱培育更优良高产的品种,以致根本无法跟上乳品企业超高速发展的需求。为了争夺奶源,伊利和蒙牛的人员甚至为此发生过流血冲突,缺乏监管的私人奶站甚至无证“奶霸”也大量出现。 落后的农业生产与发达的商业零售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2006年起,席卷全球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产业链最低端的奶农们腹背受敌。为了控制通胀,对奶制品限价,迫使拥有产业链主导权的企业将压力转嫁到上游,而有钱有势的奶站进一步把重担压在分散无组织的奶农身上。结果就是奶农到奶站再到奶企“层层”,形成了谁也无力改变的“囚徒困境”。 根据内蒙古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钱贵霞的研究,在整个奶业纵向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制品销售三个环节的投入比通常为7.5∶1.5∶1,利润比则为1∶3.5∶5.5。其中,原奶生产环节成本最高、利润最低、风险也最大。正是由于目前奶农投入和产出的巨大悬殊,每次出问题受害最深的也是奶农。 舆论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利欲熏心的不法奶站,企业的丧失底线,的监管不作为。但归根结底,一个商业模式能否长久健康运作下去的关键在于,能否为交易链条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不断创造正面价值。否则,一方的价值最大化必须以另一方的价值被榨取作为代价,最终结果就是一损俱损,大家一起玩完。 乳业的悲剧,再清楚不过地展现了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是如何变成坏的商业模式。 我们不妨为这种演变总结几条原因: 一个原因是竞争手段趋同化。在美国大家看到的是企业更愿意去尝试一些创新的竞争方式,但是在中国大家的竞争手段则几乎相同,就是价格战、广告战、渠道战,因为手里就只有这几板斧。大家都在求快,求快的结果是,没有底线。 另外一个原因是,国内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奔着短期的目标来做一个事情,它不会想去建设一个生态链、产业链。比如说蒙牛、伊利都是龙头企业,但实际上,在这个链条里面,蒙牛、伊利赚了很多钱,二道贩子赚了很多钱,但是奶农并没有挣到很多钱,也就是说,这个链条里最关键的一环出了问题。对于蒙牛、伊利来说,他们要求的只是速度、速度、速度,尽可能快地扩张。就跟蒙古骑兵一样,两匹马换着骑,一下就杀过去了,因为价格很低嘛,杀过去把当地的企业给毁掉了。但对蒙古骑兵来说,只会放牧、打猎,不会种地,没有长期经营的思想。但在蒙古草原里面放牧也是要轮着来的,今天在这块草场,明天在那块草场,但现在就是拼命地养牛、养羊,不去轮休了,违背了最基本的生态。再好的商业模式也有限制它的条件,也有它所处的环境,有很多相关的因素制约着它,你如果脱离那些条件,再好的商业模式也可能会变坏。 制度背后的诱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土地集中就没有办法监管,所以“公司+农户”的方式中,单一的农户没有谈判权。而在美国,农场主会联合起来,会有一个负责监管的联合会,这个协会有很大的强制力,也有惩罚力,它是同行里面最德高望重的企业组成的,它有理事会,不是由某个企业单一来控制的。也就是说,除了的管制,还有第三方的力量去平衡。但在中国,所有的第三方的行业协会组织比官方还官方,就是搞评价收钱,它们被两头,既被权力,也被大企业。 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应该有大树、有小草、有灌木,如果只有大树的话,那小草寸草不生,这环境很快就会沙漠化;一个正常的商业环境,它受到不同制约的力量,有的力量,也有法律的力量,还有行业的力量,否则的话,它也面临沙化的危险。 中国商业的黑暗原力 常识是伟大的,但在实践中,更伟大的是藐视常识。 当年深圳航空的收购就是典型藐视常识的荒诞剧,充满了黑色幽默,又有让人瞠目结舌的真实。一个“保外就医”的人员李泽源,勾结新华人寿的老总关国亮,用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完成收购。目的却是利用曾经连续盈利11年的深航作为融资平台,偿还收购款,搞房地产,跟地方官员勾兑,卷走数十个亿。而深航在其蹂躏之下,已经触及“资不抵债”的红线。这是“最坏的私有化”。 多年之后,深航的杯具终于碎了。但问题在于四年之前,几乎所有明眼的人都已经看出这事不靠谱,但为什么就硬是无法阻止呢? 当然,李泽源也好,关国亮也好,我相信他们仍然只是台前跑场的龙套。每一个公开丑闻背后都有一个看不到尽头的黑洞。操纵健力宝收购的XX家族,帮助周正毅只判两年缓刑的沪上高官,鲁能莫名其妙的私有化,山西内蒙的煤矿寻租,神州泰岳的神秘股东……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商业的黑暗原力。到处伸手寻租的权力,每一笔肮脏钱背后的保护伞,每一笔非正常交易背后的“胡雪岩”式逻辑。在《星球大战》里把天行者安纳金拖下水的黑暗原力,在把整个中国官场拖下水之后,也在把整个中国商业最有生气的部分拖下水。 我认识的一个民企富豪,在福布斯榜上名列前茅的主,当初为了进入房地产业,曾经极力巴结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劳模后来的首都,可惜不被待见,以致多年在这个产生最多富豪的行业里毫无建树。因为没有保护伞,甚至进局子。后来,他在一个乏人问津的行业里,吭哧吭哧搞出了大名堂,终于又大张旗鼓地进入房地产业,并在这一轮房地产热中大赚特赚,现在他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消灭一切不利于己的舆论,因此我相信,他一定跟魔鬼达成了交易。顺便说一句,人家现在是美国公民了。 理解中国商业种种吊诡的关键是什么?就是认识这种原力的黑暗面。为什么要多元化?银行是机,连锁是印钞机,房地产是苹果机,互联网是鼓风机……在权力掩护的明抢暗送下,用什么去管理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样去占有,然后转手高价卖给洋人;谈什么中国的公司治理?没有治理,一切公司治理都是扯淡;想MBO?看看仰融李经纬的下场,看看华晨健力宝的下场?还想什么国退民进?最坏的私有化和最横的国有化之间,有没有第三条道路可以选择呢?如果没有,你该怎么办。我所认识的一位投行高管,如今摇身一变,变成XX产业基金的管理合伙人了,这个基金有着央企的背景,现在干的都是Pre-IPO和并购的买卖。 是什么造就了这种黑暗原力?是什么让中国的市场经济进化成今天这样血淋淋的?分享到: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重整”和“重组”,一字之差,亦表明了华晨债务处置的方向。华晨的存续,仍是大概率,悬念则是谁来解套的问题。

文/《汽车人》黄耀鹏

11月2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汽车或者华晨)重整申请,标志着这家车企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华晨汽车“被宣布破产重整”。虽然10月23日到期的3年期私募债违约,舆论就把华晨财务状况拉到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但走到破产这一步,还是令人震惊。原因很简单,华晨是国企,华晨宝马又是是沈阳市税收的扛把子,照道理应是“必保对象”,而且省国资委应该有能力保下来。

华晨债务违约集中爆发

能保而不保,恐怕就是意愿问题了。

这笔到期债务,本金10亿元,利息1.44亿元,和华晨2000亿元资产、500亿元货币资产相比,一点也不多,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实际上,今年以来,华晨已多次债务、应付款违约,多次被列入被执行人。仅9月一个月就达15次。

从7月开始,资本市场终于反应过来,华晨债券下跌剧烈,其中尤以8月12日下跌最烈。这意味着华晨不可能再以发债方式筹资。

8月13日,华晨港股暴跌。大公和东方金诚将华晨主体评级降至A+和AA-,展望均为负面。

华晨资金链濒临断裂。江苏信托和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都没有收到华晨的季付利息和到期本息。

私募如此,公募也是一片愁云。华晨的公募债还有多少未爆待发的,不得而知。但是华晨破产后,基金经理们想捂也捂不住了。浮亏是否会变成实亏,先寄望于华晨能否通过债务置换,完成重整。如果不成,就只能排队等着债权分配了,这是最坏的结果。公募和私募在债权优先级上,排得靠后。

自主业务拖累

华晨的整车业务如何?今年上半年,营收846.3亿元,净利润63.12亿元。但是归母利润-1.96亿元,负债1328亿元,资产负债率68.7%。

上半年,华晨中华销量3186辆,销量7661辆。而华晨宝马销量26.2万辆,是前两者之和的24倍。其中,中华H3在今年6-8月销量为零,直到9月份才卖出去1辆。

值得一提的是,华晨已经于2017年以1元价格,将39.1%股权卖给雷诺,与后者成立了合资公司。

2019年,华晨汽车旗下的三大自主品牌贡献了不足30%销量,宝马则占据超过70%。利润方面,华晨全年利润63亿元,宝马贡献76亿元。如果没有后者,华晨将亏损13亿元。

事实上,2011-2018年,华晨宝马每年为集团贡献的净利润都高达120%。华晨自主业务,已经赔了10年,毫无起色。

自主业务做成这个样子,华晨依靠自己力量爬上来,已经不大可能了。和财务报表上的损益相比,对华晨更为致命的是现金流枯竭。财报显示,Q2财季,华晨现金流从239亿元骤降到50亿元。而舆论大都不认可这个数字,华晨的现金流如今可能只有几亿元,甚至不到1亿元。对于一家拥有350家供应商的主机厂来说,账上现金如果只有这一点点,就相当于个人流动性只剩100元了,可能连大排档都吃不起。

这就是为什么华晨货币资金处于高位,偏偏付不出1.44亿元利息的原因。

股东态度暧昧

在8月份华晨债券跌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华晨员工并不慌张,“不会看着不管”。辽宁省国资委、辽宁省社保基金理事会分别持有华晨股份的80%和20%。省国资委命令银行给华晨不就解套了吗?

现在不是10年前,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服从总行风控要求,与地方切割。

是不是国有股东不打算救华晨了?非也。

今年8月份,辽宁省银监会组织,由光大银行牵头,成立华晨债委会。需要指出,这个债委会只对银行债权负责。公募、私募(包含信托)都眼巴巴地看着。

债委会已经严密监控华晨财务,严控资本进出。今年5月和7月,华晨向辽宁省交建投集团共出售6亿股权,变现32.8亿港币资金。后者目前持有华晨12%股权。

问题在于,华晨的问题到底水有多深。

2018年,发改委批准华晨发企业债的批文中提到,募资100亿元,其中60亿元用于生产线改造、新能源制造和智能工厂,40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结果2018年11月,华晨的新能源资质就被取消了。

华晨对自身危机的走向,看得比外界要早、要清楚。

9月,华晨先“下沉”华晨中国股权,在华晨集团和华晨中间设置了辽宁鑫瑞汽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可见是个壳公司。

现在债券违约,投资人本来可以冻结华晨中国股权,现在则只能冻结“鑫瑞”这个空壳。

然后,华晨在10月17日变更了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申华控股的名称和注册地,由上海变为沈阳。针对华晨的债权诉讼归集,现在债权人就不能选上海了,只能跑到辽宁起诉。显然不可控因素增加了,理由大家都懂。

华晨这些动作,无疑指明了违约后的处置态度。截至11月,华晨有13只债券到期或过期,合计162亿元。2021和2022年,债券到期或者面临回购压力的,还有157亿元。这些并不涉及银行债权。华晨1328亿元负债,短期债并不多,只要银行不再逼宫,成立统一的债务委员会(不能只限于银行),对供应商结款和员工工资、社保,做出平衡性处理,还是有希望摆脱眼前的窘境。

辽宁国资委目前还未正式出面整合,看来还得飞一会儿。

根本问题倒是简单

稍微长远一点的问题,是接下来咋办?2022年之前,宝马收购合资公司25%股权的36亿欧元资金将要到账。有消息称,中方要求宝马提前兑付(未经证实)。其实不用猜也知道,各大债权方都等着这笔钱冲抵债务。

华晨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倒是简单明了。

这家企业先天不足,仰融出走之后的资本残局,从未彻底解决。祁玉民临危受命,将华晨从危机的边缘拉回来续命,自主业务一度有起色,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自主乏力的局面。

华晨的自主业务,曾经指望宝马输送技术,也曾经幻想宝马技术转让能提振品牌含金量。但产品力始终没有大的提升,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中不断下滑。

华晨走了众多品牌弱势企业的老路。只不过,一个国企身份,一个宝马合作方的招牌,让其落败更受瞩目。

就像宝马声明中指出的,华晨债务违约,不影响华晨宝马运营。因为后者的财务是健康的,而且有财务防火墙——华晨宝马合资公司股份,由沈阳持有,与华晨汽车无关,虽然两者都是华晨集团子公司。

有人说,宝马甚至巴不得华晨破产,让合资变成独资。这是对合资股权和债务问题的误读。事实上,别的不说,只要国家发改委不批准,股权比例就无法变更。这不是资本层面操作所能替代的。

当然,宝马增持完成后,对华晨的前景更加不利。不过,沈阳中院的裁定称,华晨具备破产条件,但同时具有挽救的价值和可能,具有“重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重整”和“重组”,一字之差,亦表明了华晨债务处置的方向。华晨的存续,仍是大概率,悬念则是谁来解套的问题。(文/《汽车人》黄耀鹏,部分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